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關於 "Windows 附身,OSX 改裝版" 一文 1

"Windows 附身,OSX 改裝版"

前些日子 (喔..其實很久以前了,一直沒時間寫而已,除了工作之外有很多文章想寫) 在 PC ADV 電腦王第 65 期上看到那篇文章,覺得很有興趣,因為很少有專欄文章寫 AppleScript 的應用 [1],加上我自己也在學,所以就花了點時間把那篇文章看完。但.....我對於該文很多部分頗有微詞,這一系列的文章就是在說一些他誤解 Mac OSX 的地方。

首先一開始說 "如果你長期熟稔於 Windows 的操作,見識過 Windows 7 的便利,再回頭來看看只能算是小改款的 OS X 10.6,哪個才是比較先進的作業系統 ? 似乎已經 (或從來) 沒有標準答案。" Win 7 的確是微軟近年來的得意之作,但這不一定代表 Vista -> 7 之間算是大改款,而是因為 Vista 實在太糟糕了,Win 7 只能說是 Vista 正式版,拿來做這樣的比較實在有失公允,何況除了新增幾個好用的內建軟體 [2],跟 Vista 相近的地方也是很多,就如同 OSX 10.6 Snow Leopard 及 10.5 Leopard 的介面類似一般,但如果你是 Mac 界的開發者,或只是看了些技術文件,就會知道 OSX 10.5 -> 10.6 絕對不是小改款,只是現在 10.6 正在過度期,求的是作業系統內核的改朝換代 [3],而不是以增加新功能為重點,更何況 Vista 可能連 OSX 前一世代的 10.4 Tiger 都打不贏。

接下來是該文的重點,提到 OSX 的七大不適應 :

1. 沒有剪下檔案功能
2. 大多數視窗無法放大至全螢幕
3. 調整視窗大小不方便
4. 沒有 "重新整理" 及 "上一頁" 按鈕
5. 很難完全只用鍵盤操作
6. 無法完全刪除檔案
7. 無法從右鍵選單新增檔案

並附帶一句 "其餘項目繁多不及備載"....好像 OSX 真的很不堪,所謂 "Windows 常會用到,OSX 卻沒有" 的功能真的那麼重要 ? 其實並不是,而是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 Windows 的使用哲學,A 到達 B 為何一定要 A -> C -> B ? 我用 A -> D -> B 為何不行 ? 還有,A -> B 真的是必要的嗎 ? 搞不好這是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而造成的錯誤。該文作者以 AppleScript 的撰寫來努力達成上面的 "不適應",但以下我提供新的思維給各位看。

1. 沒有剪下檔案功能
這是 Windows 使用者常常在使用的功能,用來搬運檔案很好用,但是 OSX 上不允許這種事情,一開始我也不習慣,就只使用 OSX 建議的拖拉放來移動檔案,其實用久了也覺得沒差,甚至覺得 OSX 有為這個動作量身打造,比如說移動一個檔案到一個資料夾圖示上後,可以將該檔案放入,滑鼠不放停留一陣子還會自動打開該資料夾,再往下一層目錄移動,而且這個停留時間還可以自己設定,這種事情就是 "OSX 常會用到,Windows 卻沒有" 的。此外,你也可以先將此檔案移至桌面,等到開啟你要移動的資料夾,再將其移入,桌面的重要性在 OSX 中是不同於 Windows 的,這個等第 2 點再說。不過這裡出現一個盲點,就是想把資料往上一層資料夾傳時,的確比較麻煩,這一點 OSX 怎麼會沒想到 ? 只是 Windows 沒有這個功能,很多人就以為做不到而已,甚至有兩個方法,而且你想上幾層都可以,第一個就是 Finder 裡檔案的一種檢視方式 Column View :


至於第二個方法就等第 4 點再說。說到此其實很多人不清楚 "剪下 + 貼上" 背後隱藏的危險,在 Windwos 及 Mac OSX 中,移動檔案時,如果目的地跟來源地是同一顆硬碟,作業系統僅僅是更改它的檔案位置路徑而已 [4]。但若不是,也就是別顆硬碟,就是真的要將檔案的資訊複製另一個地方,以 Windows 的作法是為了提高效率,會使用磁碟快取來幫忙加速,但是如果在移動檔案到快取、或是快取將檔案移至真正的目的地之間出了點問題,比如說突然硬碟有損毀或系統忙碌 (如果你開著網路,這很常見,只是大多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就可能讓剪下貼上的步驟爛掉,傳到目的地的檔案可能會毀損,特別是轉移大檔案或多個零碎小檔案時,掛的機率就高很多,像我之前發生的慘劇 :


一堆 REN 檔根本看不出檔名,即使還能讀....來源地的檔案也已經在過程中被刪掉,也沒有再傳一次的機會,這還算是小事,哪天檔案在移動中整個不見你就知道了.....所以為什麼 OSX 在開機系統磁區的檔案移動預設是 mv (移動),但在不同磁碟間的移動預設是 cp (複製),這是為了保護檔案傳送的安全 [5],很多人不了解 OSX 下的苦心,反而花很多心力去追求虛幻的東西。

2. 大多數視窗無法放大至全螢幕
視窗全螢幕也是很多使用者的迷思,為什麼視窗必須要全螢幕 ? 現在的螢幕大多是寬螢幕,除了看電影或打電動,不然很少有全螢幕的需要吧,OSX 內部預設的是綠點會讓視窗的上下長度符合螢幕大小,左右則留出桌面的空間,因為全螢幕大多是個浪費,如同我第 1 點裡說的,桌面可以當作檔案傳遞的中繼站,或是上網看到有趣的圖片就直接拖移抓到桌面,之後再放到你要放的資料夾 :


我根本不用去煩惱視窗可不可以全螢幕,因為幹嘛為沒有意義的事情煩惱 ? 這就是 Mac OSX 的使用哲學 [6]。

3. 調整視窗大小不方便
這個他也沒解釋,我真的不懂他在寫什麼,該不會是不能在視窗上緣點兩下切換原本大小跟全螢幕吧 ? 反正都要用滑鼠點,點別的地方還不是都差不多 ? 那跟他說的第 5 點不是自相矛盾 ? 如果要用熱鍵也是有,這點也很有趣,第 5 點再說。

(待續)

附註
1. 台灣的電腦雜誌及中文電腦書只要是關於 Mac 的,幾乎沒有比較技術層面的文獻,大多都是介紹 Mac 的硬體,拍拍精美的照片,或是介紹一些很常見的軟體,那些並不是沒有用....而是對我來說沒有必要把已經知道的事情再看一次....何況常常還寫得不甚正確,這可能也跟台灣是微軟王國有關吧,大多數人對 Mac 也只是停留在 "美觀" (硬體美學設計好)、 "人性化" (根本不知道為何人性化,反正很多人都那樣說,但是自己還是不會去用)、"特效很多" (這一點也就被 Linux user 調侃.....因為很多 Linux distro 的桌面環境可以有更多更炫的特效) 或是 "美工人在用的" (這是 Mac 在過去年代的優異表現所造成的刻版印象,現在 Mac 早已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對於台灣這裡的 Mac 文章會是這樣的內容,我也不感到意外。不過說到中文書,最近總算是有 iWork 的中文教學書了,推薦一下 : (我不是作者群,純粹是介紹好書 =  =)


2. Win 7 內建的數學輸入面板及 PSR 螢幕錄製程式都是很難得的內建小軟體,再加上小畫家及 WorkPad 在界面上的統一,整體感覺好很多。
3. 以現在電腦科技的發展,是軟體跟不上硬體,這應該是眾多電腦業者都很清楚的事....
4. 修復磁碟就是在修這個東西,請看我之前的文章
5. 其實要做到同一磁碟內的移動是複製還是可以,只要用滑鼠拖移時按著 option 鍵即可;反過來說,不同磁碟間的檔案移動也可以是直接移動不複製,只要滑鼠拖移時按著 command 鍵即可,不過不建議。
6. 當然,這跟當初 Vista 的 SideBoard 讓你把寬螢幕當窄螢幕用的觀念完全不同 = =,這功能後來就漸漸被淡忘了,我現在真的很少看到有人在 Windows 上用那些小工具,iGoogle 上用的還比較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