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不要錢的,常常就是最貴的


最近科技界發生了很多事,讓我們不得不回頭思考 "自由"、"市場"、"利潤" .... 等現實面的問題,另外,"大廠" 的迷思也應該再次修改過來。


Google Reader

讓我們從幾個案例來聊一聊吧,首先是 Google Reader 的關站,雖然我從未使用這個服務,但宣布關站後的反彈聲浪之大可能遠超過 Google 及你我的想像。Google Reader 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它就是一個線上 RSS 閱讀器,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入並閱讀你所訂閱的 RSS 新聞。聽起來沒什麼,因為 RSS 閱讀軟體有一狗票啊!選擇多到記不住了,那 Google Reader 掛了有什麼關係?問題在於兩點:
  1. Google Reader 是個 "跨平台" 的 "線上服務":這一點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很大的誘因,因為你不用安裝軟體 [1],而且用哪一台電腦都能閱讀訂閱的文章,相較於其他 RSS 閱讀器在先天上就有優勢,如果哪天突然不能用了,使用者一時會難以適應。
  2. Google Reader 有提供遠端存取的 API:這一點看似是開發者的事,但各位不彷想想,若你所使用的 RSS 軟體是以 Google Reader 作為內容來源 (事實上,這種軟體超多,因為 Google 幫你做好了核心功能,幹嘛不用?),它一關閉不就連帶地讓你的軟體也仆街了嗎?
那為什麼 Google 要砍掉 Google Reader 呢?網路上有諸多討論,各有各的道理,唯一不能相信的就是 Google Reader 官方網誌上寫的屁話 (... usage of Google Reader has declined .... 連編理由都不用心)。簡單的說,就是 Google Reader 會耗費大量的流量,但它不賺錢,其廣告收入幾乎微乎其微 (因為多數流量都是來自於其他的軟體),而且 Google 也很難藉由它去蒐集使用者的喜好,因為自從 Google 強制把它的 "分享" 選項硬是改成 "分享至 Google+" 之後,幾乎沒啥人在分享了 (試問你分享東西去一個沒人用的社交媒體幹嘛?),可是 Google 要推整合性的 Google+ 啊!所以我個人認為 Google CEO 砍掉 Reader 是有夾雜著 "惱羞成怒" 的情緒。


ZEEK


這本廣告刊物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好好地 "清算" 過了,然而就算它再糟,好歹舊的青蘋果雜誌還在,結果在某一次更新之後變成上圖那樣 .....

嗯,我之前還不把重點放在軟體問題,因為論閱讀體驗只要不要太誇張我都可以接受,而在青蘋果轉到 ZEEK 之間的過渡期逼使用者重新下載,這些我都可以忍,至少不是完全沒救。可是這一次的出包就讓我感覺是故意的,因為就算 ZEEK 官方想省下青蘋果舊刊檔案的維護成本,也沒必要讓使用者完全無法讀取已經存在於 iPad 中的舊刊。你說可以等看看官方會不會更新軟體?我個人認為是不用笑想了;至於像前一次一樣砍掉重新下載?你認為還下載得到嗎 ....?(不過檔案堆在 iPad 中也不能看,遲早也是要刪掉的)

這個事件再次暴露出 App 或書報攤雜誌的大缺點,有空再來聊這部份。


Ads on Mobile


我相信大多數的行動裝置用戶都看過內嵌在軟體內的廣告,有些人會選擇無視,有些人則是付費將其清除 (很多軟體之免費版跟付費版的差異只是廣告的有無),更有甚者是安裝 Adblock 之類的軟體將廣告擋掉。

大家都知道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的道理,開發者也要生活,所以沒有收入實在不行,然而不想付錢是人的天性,再加上像 Android 平台盜版氾濫,故附夾廣告的免費 App 就越來越多,而且不少 Android 用戶還很自豪他們的 App 都不用錢。可是,內嵌廣告的代價也很明顯,姑且不提個資洩漏等隱私問題,電池的耗電量大增可能才是讓使用者最有感覺的影響。此類新聞層出不窮,甚至每隔幾個月就會報一次,不過可悲的是使用者也無計可施。

為什麼廣告會這麼耗電呢?這要從移動廣告的原理說起,不過簡單地說就是 -- 廣告是從廣告公司的伺服器發出,不僅需要網路連線,而且移動廣告跟網頁廣告不同,它在運作時會傾向追蹤使用者的位置,所以就非常耗電,因為手機中最耗電的服務就是 GPS 地理位置追蹤。這一點在 iOS 上能有很好的控制,但在 Android 上則不然,背景運作的不肖廣告可能會吃掉你大半的電力 [2],也正因如此,Android 上的 Adblock Plus 就變成了 "必備" 軟體。可是,近期 Google 的 "德政" 再添一樁,也就是移除 Google Play 上的 Adblock Plus,是什麼原因應該不用我多說了。

==============

還有很多例子,包括前陣子宣布關站的 Posterous 也是,各位可以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如同某 Apple 網站站長跟我說的:

可是它們免費啊~

是啊,"免費",去你 X 的免費。

當然我不是說免費不好,我也喜歡免費的東西,能不付錢誰想付錢對吧?可是社會是現實的,一分錢一分貨,過度地要求免費只會害了自己,而且我認為免費會產生很多問題:
  1. 用戶的權益受損:之前在 Google 討論區常有耳聞有人的帳號莫名其妙地被 Google 停權,或是整個信箱掛掉之類的慘劇,但我永遠記得某位網友的經典留言 -- "對 Google 來說,你只是用戶,不是客戶"。這句帶有蛋蛋哀傷及無奈的話充分地表露出免費服務的問題,因為你沒付錢,提供者自然不會有動力提供多好的服務 (就像公司不發獎金,大家的工作效率就低落是一樣的道理),而且你去申訴也沒什麼用,這一點用在 ZEEK 的例子上也適用,因為內容爛軟體爛都能用 "免費" 這個藉口裝死。
  2. 服務的不穩定性高:講白話一點,就是這玩意不賺錢,或是沒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遲早都要收掉的,再不然就是服務品質越來越差。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上面提過的 Posterous,以及兩年前宣布停止服務的免費書籤同步服務 Xmarks,這兩個事件都造成不小的影響,可是網路服務就是這樣,不管它再好用,撐不下去就是死路一條 (不過 Xmarks 後來找到金主了),甚至我不諱言地說,如果 Facebook 沒有買下 Instagram,縱使 Instagram 已經紅到發紫,掛掉也是遲早的事;而 Evernote 這個免費服務在早期也曾瀕臨破產,要不是後來得到投資人的融資,它早就消失在市場上了,其中有些付費使用者更直接表示 -- 他們是希望 Evernote 不要倒掉,所以才付費的。此類例子族繁不及備載啊 ... 像是不賺錢的移動系統、神級 BT 代抓網路磁碟 Miroko (已掛點) 及爹娘不愛又沒賺頭的 Google Reader 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3. 免費造成獨佔:聽起來有點弔詭,不過這就是 M$ 及 Google 此類大企業常在做的事,最早的先例是哪個我不敢確定,但大家一定記得 Netscape 是怎麼死的,它就是被 Windows 內建的 IE 給害死的!然後在 IE 獨佔市場之後就開始擺爛 ....  "免費" 本身並沒有錯,但對於同性質的服務有殺傷力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該付費服務真的太貴了,讓免費服務 (或軟體) 出來跟它競爭絕對是好事,但是很可惜地,目前我看到的都是 -- 利用 "免費" 把對手打垮,然後獨大了就擺爛,甚至某天看不順眼或是嫌它沒賺頭就把它作掉。這方面 Google 可是佼佼者,像是 Video (Youtube)、Places (Yelp)、Shopping (Amazon)、Wallet (Paypal、Square) 以及最近推出的 Keep (Evernote) 等等都是同樣策略下的結果,幸好 Google 的山寨貨一向都做得很差 (包括自有規格),所以尚未造成太大的遺憾,至於不山寨直接收購的服務也沒好到哪去,除了 Youtube 有很多商業價值之外 [3],其他的也是擺爛或被消滅,比如說著名修圖軟體 Snapseed 被 Google 收購之後雖然變成免費,但改版後的 icon 變得很醜不提,最近其桌面版本已經被 Google 幹掉了 [4]。
說了這麼多,我再重申一次 -- 我並不是討厭免費服務 (開玩笑,你當我很有錢?),而是我認為免費跟付費要能共存,為了追求好的服務,付點錢是應該的。很多人對於硬體及軟體之經濟價值的認知有很大的偏差,他們不願意在軟體 (或網路服務) 上花錢,事實上免費軟體要馬是功能有很大的限制 (比如說 Bamboo Paper 的免費版只能創建一本筆記本,這跟廢物有啥兩樣?),不然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像是上面提過的 Ads on Mobile 或服務不穩定),等到哪天回過頭來衡量過去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及精神損失,搞不好還不如當初花一點小錢

老祖宗告訴我們:"不要錢的,常常是最貴的",真的是千古恆言啊 ...



附註
1. 雖然有人說 Google Reader 的介面很醜,他們都是用其他軟體去讀取 Google Reader 的內容 ....
2. 之所以說 "不肖",是因為移動廣告有好幾種形式,而且廣告公司也有好幾家,性質都不同,所以廣告的 "毒害程度" 會差很多。
3. 事實上我很好奇有多少人會去點 Youtube 影片中的廣告,應該比網頁還少吧,而且大家要知道 Google 為了強推 Google+,已經把 Youtube 本身的社交功能削弱了
4. 關於被 Google 收掉的服務,我這裡有兩個有趣的情報:
  1. Google下一波「清倉計畫」,旗下五項服務恐將關閉
  2. Google Graveyard (原站已失效,我找到一個韓國人的網誌,大家看圖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